1. 漫步秋名山首页
  2. Man酒馆

“丧”成为了大众审美标准

我是一个不能让自己的丧超过24小时的人,因为我知道这种滋味儿不好受。

大四的时候,我们的课特别少,我那时候自己在学校门口租了房子,买了画架,畅想着小资的生活,喝着红酒,画着画,没课的时候洗个澡喝着玛格丽特看着《洛丽塔》。

但实际上我过得很丧,每天除了上课就是睡觉,一日三餐用外卖解决,为此我和周围的外卖老板都很熟,我吃的寿司攒齐了两张优惠卡,吃的三明治比一般人吃的盐都多。

“丧”成为了大众审美标准

每天最酷的时候就是洗完脸骑上自行车用五分钟的时间飞奔去教室,享受着走路的学生羡慕的眼光,仿佛自己开的是小跑而不是山地。

让自己闲着的滋味对我来说很痛苦,因为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瞎想,为了让自己始终不偏离轨道,我会看许多书,毕竟物质生活已经这么空虚了,至少让自己大脑性感些。

今天去上德语课,路过肠哥的学校,好想直接去他的学校和他一起吃饭、一起玩儿,但我还是一咬牙坐上了车去上课。老师说你为什么把自己安排得这么充实啊,我想了一下,不然呢?不然要怎么办。

最近慢慢走出来了很多,刚毕业的时候怀着一腔热情一股脑扎进社会,总是有很多事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,我为此也落魄一阵子,但是每次都不会超过24个小时,我告诉自己,痛苦不能过夜,如果你受的伤迟早会愈合,为什么不让它早一些?

年轻人很容易把“丧”当成一种文化,为什么呢?你想,好不容易工作了一天,大家都想回家刷刷抖音、听听段子、看看没营养的综艺节目,笑就完事儿了。干货对年轻人早就过时了,这东西完全是用来装逼的,至于学习还是算了吧。

“丧”成为了大众审美标准

当“丧”已经成为了大众审美标准的时候,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。大家喜欢去用天赋衡量周边的人——这个人学习好且不努力,她天生就是学习的料;这个人有钱,幸好他是个富二代,原生家庭还是很重要啊。

我们习惯了用个体的差异评断某一个群体,只是为了给自己当下的状态找一个借口。

就连给我上课的老师都是工作日在大学里教课,周末出来兼职,你怎么能说光鲜很容易取得?

原创文章,作者:M_w e 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d2nx.com/3806.html